色彩风格

美甲店里打耳洞,生活美容和医疗美容岂能混同?

【字号:    】        时间:2025-06-16      

 “针对‘美甲’‘打耳洞’等服务行业的监管需求,我们立即组织了执法人员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了学习,在全市开展专项检查,广泛宣传教育,确保监管无遗漏!”在回访中,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对检察机关的建议积极接纳并有效落实。

  聚焦乱象

  识别生活美容行业问题

  2025年3月,枣阳市检察院在开展“食药安全益路行”专项监督中走访发现,辖区内多家美甲店在资质许可不全的情况下,发布打耳洞引流广告,可能涉嫌违规经营。

  打耳洞是否属于医疗美容项目?应该如何监管?带着疑问,该院公益诉讼检察部门检察官立即查阅相关法律法规及典型案例,查明根据《医疗美容项目分级管理目录》规定,“打耳洞”(医学名为穿耳孔术)是美容外科一级项目,应当在取得《医疗执业许可证》的医疗美容机构中,由专业执业医师在符合标准的环境内规范操作完成。针对非医疗美容机构在未经审批的情况下,开展“打耳洞”服务、发布“打耳洞”广告等违规经营行为,枣阳市检察院迅速开展监督,对负有行业监管职责的行政机关发出检察建议,督促行政机关加强对美容行业的监督管理,在各自职责范围内依法履职。

  精准监督

  厘清行政机关职责争议

  

  收到检察建议书后,相关行政机关高度重视,成立工作专班,全面排查摸底,对违规“打耳洞”行为积极调查处理,但在张贴发布“打耳洞”这一医疗广告的行为认定上,到底是参照“非法行医”进行监管还是按照一般市场主体违法发布广告监管,出现了争议。

  在全面听取行政机关意见后,案件承办检察官深入查阅资料,综合研讨后,认为对张贴、发布“打耳洞”广告的行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四十六条、第五十八条等规定进行监管即可,对于积极整改的商家还应适用首违不罚、轻微免罚等条款,加强说服教育和劝导示范。2025年5月,针对美甲店等机构“打耳洞”和发布“打耳洞”广告两行为属于不同行政机关监管职能的情况,检察官再次与两行政机关深入沟通,指出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美容行业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的要求,行政机关对涉及多部门监管职责的,应当及时组织开展协同核查处置,避免监管空白,谨防小风险诱发大问题。

  经过充分沟通,厘清职责争议,行政机关进一步开展现场检查、处置,对于线上线下违规发布“打耳洞”广告的行为,督促经营者积极改正,通过签订《医疗美容防欺诈风险告知书》、讲解行政处罚典型案例等方式,对经营者进行普法教育,宣讲合法经营范围和美容服务行业监管规定。

  长效整治

  见证美容行业面貌一新

  

  行政机关以落实此次检察建议为契机,开展涉医疗(医疗美容)广告专项清查整治工作。此次专项活动累计检测广告信息120余条,检查网店80余家,督促规范公示《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70余家,发放《发布医疗(医疗美容)广告提示函》200余份,与158家经营户签订《发布医疗(医疗美容)广告承诺书》,同时约谈生活美容机构20余家,解答“生活美容与医疗美容的界限和把握”等问题,并同步宣讲《广告法》《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和违法责任。

  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全市已摸底排查生活美容机构277家、非生活美容机构30家,督促办理健康证明212人;开展年度卫生检测180家;对无证开展医疗美容服务的6家机构,依法下达监督意见书并立案调查。再次走进各生活美容机构,入口处便张贴着“公共场所卫生监督公示牌”,相关店铺门口张贴的虚假宣传广告也被拆除和下架。经营者纷纷表示,将持续规范自身经营行为,共同营造和谐有序的消费环境。

  枣阳市检察院将聚焦新业态、新行业发展,持续推动美容行业规范经营,防范生活美容和医疗美容混同经营的风险隐患,切实保障美容市场健康发展,为消费者营造安全、放心的美容环境,守护人民群众的“美丽人生”。

  

  生活美容是指根据顾客需求,运用手法技术、器械设备并借助化妆、美容护肤等产品,为其提供非创伤性和非侵入性的皮肤清洁、护理、保养、修饰等服务项目。提供生活美容服务项目场所应取得《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单纯美甲、美睫除外),经营项目为“美容店”。

  医疗美容是指运用手术、药物、医疗器械以及其他具有创伤性或者侵入性的医学技术方法对人的容貌和人体各部位形态进行修复与再塑。医疗美容场所应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或者《诊所备案凭证》(诊所类),诊疗科目为“医疗美容科”等, 诸如打耳洞、去纹眉、洗纹身。

  医疗美容因通常具有创口性,故需更为严格的监管,提醒广大消费者在选择美容机构时,应当做到三“看”一“保留”,即:一“看”美容机构是否具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等相关证件;二“看”美容操作人员是否具有医师资格证、执业医师证及医疗美容主诊医生证;三“看”操作流程是否严格消毒、操作场所是否干净卫生;“保留”好就诊记录、付费凭证、合同协议等材料,以备发生纠纷时能够有效维护自身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