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放我这里,比存银行利息高得多,还保本!都是乡里乡亲,还能骗你不成?”
“我们有实体店,还有营业执照,公司还盖章确认,人也跑不了,你还有什么不信的?”
“扫码加入APP,投资入股还能消费返利,发展下线收益更高!互联网风口,机不可失!”
这样的话术,您是否觉得耳熟?在田间地头,在社区广场,甚至在亲友聚会中,可能都会听到类似的话语。然而,在“高回报”“零风险”的外衣包裹下,往往是吞噬毕生辛苦积蓄的“无底深渊”。6月是全国防范非法金融活动宣传月,枣阳市检察院结合近期办理的真实案件,为您揭开非法集资的“面纱”。
“粮仓”变“债台”:甜蜜承诺下的收割陷阱
王老汉(化名)辛苦种了一辈子地,年年把粮食卖给镇上的某面业公司。去年,该公司的李某(化名)满脸诚恳找到他说:“老王,今年粮款你先别急着拿,算借给我,我每年给你10个点的利息,这比你存银行划算多了!我保证每个月按时把利息打给你,后面咱们继续合作!”想着多年的“老交情”和诱人的利息,王老汉和许多乡亲一样,把辛苦种地挣的粮款变成了“借款”。起初几个月,约定的利息如期到账,逐渐让王老汉和其他乡亲们放松了警惕并加大了资金投入。然而好景不长,该公司打着“扩大规模”的名义继续集资,借新还旧,最终资金链断裂,王老汉和其他乡亲们辛苦一年的粮款血本无归。
最终,经枣阳市检察院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提起公诉后,李某被枣阳市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二年四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五万元。
“牌照”迷魂阵:光鲜外壳下的吸金黑洞
“XX商务信息顾问有限公司,值得您信赖!”——光看名字和悬挂的营业执照以及各种奖杯、奖章,张阿姨(化名)就觉得这是一家“正规大公司”。
公司业务员徐某(化名)热情介绍:“阿姨,我们公司手续齐全,您看这是营业执照!我们做的是新型理财,国家支持,安全可靠,年息8%到12%!”张阿姨被公司的“正规”背景和高息承诺打动,毫不犹豫投入了养老钱。殊不知,该公司虽有合法的工商营业执照,却从未获得金融监管部门颁发的任何金融业务许可证照。在话术加持下,多个像“张阿姨”这样的人通过各个业务员将养老钱投入该公司资金池。资金池是越来越大,然而缺乏真实、靠谱、可持续的盈利模式,如何能够长久支撑如此庞大的返利?最终该公司资不抵债,“张阿姨们”的养老钱也一分不剩,虚假繁荣的泡沫终究是被现实打破。
最终,经枣阳市检察院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提起公诉后,业务员徐某被枣阳市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二万三千元。
“茶友”变“韭菜”:APP裂变下的传销陷阱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喜欢喝茶的朋友,进来看看吧。”本以为就是一家普通茶馆,然而,爱好喝茶的老谢(化名)一进去,就被业务员孙某(化名)推荐下载一款以茶馆命名的APP。孙某宣称“弘扬茶文化,共享茶经济”,用户扫描“上线”的推广二维码注册成为会员,充值购买茶叶即可获得高额收益。收益方式则是“五花八门”:自己“消费”能获高额返利;直接拉人加入投资,能拿“广告补贴”;下线再拉人,团队达到相应等级并充值还能层层拿“团队奖”。
谨慎的老谢本将信将疑,然而孙某仿佛知道老谢的顾虑。“我们这是正规的APP,好多人下载,你看,我都已经赚到钱了,而且我们还有实体门店,你怕什么?”在孙某的极力推荐以及“拉人越多、层级越高、收益越丰厚”“轻松实现财富自由”的诱惑下,谢某不仅自己下载了APP,还推荐自己的亲朋好友下载并投资。该平台通过这种模式继续吸收资金。然而过了不久,谢某及其亲友再登录APP时发现,不仅收不到返利,就连自己投资的“本钱”都收不回来了,“茶友”彻底变成了“韭菜”。
最终,经枣阳市检察院以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提起公诉后,业务员徐某被枣阳市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一年九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二万元。
检察官提醒
非法集资犯罪分子往往利用公众追求财富增值的心理和对“熟人”“正规公司”的信任,精心编织陷阱。面对花样翻新的非法集资手段,务必牢记以下几点,筑牢资金“防火墙”。
看清“牌照”真身:合法吸收公众存款,必须持有国家有关部门颁发的金融牌照等合法资质!实体店、营业执照、加盖公司印章、APP上架并不意味着合法!无金融牌照即非法!
拒绝“拉人头”陷阱:凡是要求扫码注册、“拉人头”式发展下线形成层级和团队,并以发展人员的“人头费”作为计酬方式,获取下线投资提成返利的,本质上就是传销!谨记合法经营靠实绩,不靠“人头费”。
捂紧“钱袋子”:投资前务必“三思”——懂产品吗?收益合理吗?亏得起吗?做到不盲从、不轻信、不侥幸。
保留证据快举报:发现高息返利、层级推广等可疑情况,立即保留证据(合同、转账记录、APP截图、二维码)并向金融监管部门或公安机关举报!早行动,就有更多希望追回资金。
财富积累,勤劳是根,守法是本。枣阳市检察院将持续保持高压打击态势,坚决惩治非法集资犯罪,守护好人民群众的“钱袋子”。请大家务必提高警惕,增强防范意识,认清非法集资本质,远离陷阱,守护好自己和家人的幸福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