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风格

“代码少年”的歧路与新生

【字号:    】        时间:2025-08-08      

 “张检察官,感谢您一直以来的耐心帮教,我和家人商量了,志愿填报就选择计算机应用专业,这次我想用技术做点正事,就像你们维护正义那样……”2025年7月,刚填完高考志愿的小吴(化名)在枣阳市检察院检察官打来的回访电话中,语气坚定。这个曾因一时好奇及贪念而陷入违法犯罪“漩涡”的“代码少年”,在检察机关的挽救下,重新走上了属于自己的人生“正”路。

  “代码少年”误入歧途

  

  

  时间要回溯到2023年的夏天。彼时的小吴只有17岁,还是一名准高二学生。从小就对计算机技术痴迷的他,高中时就能独立开发小型应用程序。一天,小吴偶然发现可以利用技术手段批量获取公民信息,再通过定制化查询服务牟利。他很是心动,也想试一试,在好奇心和贪念的驱使下,他开始深入研究“数据查询变现”的运作模式,并着手开始制作相关应用程序。

  小吴通过境外加密聊天软件搜索了10组包含姓名、身份证号、手机号、家庭住址的完整个人信息,并熬夜开发出一款数据查询APP。用户只需输入一个手机号,即可非法查询到该号码所属的机主核心隐私信息。为了快速“变现”牟利,小吴以周卡、月卡、年卡、永久卡等形式出售该APP的访问权限,APP上线仅一个月,小吴就收到200多笔转账,非法获利合计5000余元。面对“始料未及”的盈利收入,小吴虽有一丝忐忑,但用“这只是技术变现,不算违法”的借口麻痹自己。殊不知,已在违法犯罪的“泥沼”中越陷越深。

  他的行为很快引来了更危险的“合作者”。网友杜某(化名)联系上小吴:“兄弟,你这软件有市场啊!咱们合作搞个升级版怎么样?到时候卖得更多赚得更多。”在更大的利益诱惑下,小吴彻底迷失了。很快,他开发出了功能更强的进阶版APP,新增了“短信轰炸”接口,让杜某某对外售卖。短短数月,他们的“业务”迅速扩张,对外销售访问权限千余次,累计非法获利达3.6万余元。

  然而,法网恢恢,疏而不漏。2024年7月,襄阳网安大队在网络巡查中敏锐捕捉到异常数据流,经过技术侦查,及时锁定了小吴及杜某的犯罪证据。当警察敲开自家的家门时,这个本该全力以赴备战高考的少年才如梦初醒。

  惩治与挽救

  “我只是想靠技术赚钱,没想到会触犯法律,后果还这么严重,这都是我的不对,我愿意接受法律的惩罚……”审讯室里,小吴低头忏悔。

  案件移送检察机关后,追赃挽损工作迅速展开,办案检察官第一时间督促小吴、杜某退缴全部违法所得共计4.1万余元。同时,承办检察官经审查发现,小吴并非职业罪犯,而是一个误入歧途、法律意识淡薄的“技术少年”,他的内心其实非常渴望得到身边人的认同。为贯彻“惩戒+教育+挽救”的方针,检察官决定采取“刚柔并济、惩戒与挽救并重”的履职模式,在依法惩治精准打击其违法犯罪的同时,全力引导其重回正途。

  

  

  为了真正挽救小吴,该院未检办案团队为他量身制定精准帮教措施。通过邀请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网络安全工作人员,帮助他重塑价值观,引导他将对编程的热爱用在正途上;由社工老师带领他参与社区网络安全宣传活动,从最初的旁观者到反诈APP的志愿讲解员,小吴的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认同感逐步提升。在帮教过程中,检察官还敏锐地察觉到小吴与家人存在严重的沟通障碍,于是及时联系家庭教育指导站的老师对小吴及其家人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引导双方多倾听对方的意见,重建和谐亲密的家庭氛围,为小吴回归正轨筑起坚实的后盾。在各方的努力下,小吴对自己的错误有了更深的认知,积极参与各项帮教活动,家庭关系得到明显改善,得到了帮教老师们的肯定。根据案件事实及各项情节,检察机关依法对小吴及杜某做出相应处理。

  源头预防与少年新生

  

 

  案件虽已办结,但办案检察官的思考并未停止。通过交谈,检察官注意到小吴所在的学校在网络安全教育与法治教育方面存在缺失薄弱环节。为从源头上预防类似案件的再次发生,枣阳市检察院未检部门专门制作了《网络犯罪预防》普法课程,并开展了“法治进校园”相关活动。检察官结合真实案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该校学生生动剖析什么是网络犯罪、触碰法律“红线”会带来的严重后果等,在他们的心中播种下法治的“种子”。

  检察机关以该案办理为契机,聚焦青少年易发多发犯罪类型、网络安全风险和个人信息保护等内容,开展“法治进校园”活动四十余场,受教育学生法律意识得到显著提升。从办案数据来看,近年来辖区未成年人涉网络犯罪案件数量呈现出平稳下降态势。

  “我要把对电脑技术的热爱转化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学成后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不负你们的期望!”这个曾经误入歧途的少年,正迎来自己人生的新起点。